Oct 18, 2007

台灣設計

台藝大霍教授/設計協會理事長尹立訪談內容:

(一)請問貴會在與年輕設計師的互動方面所作的努力?敝會成立至今進入第三年,入會人數近三百人,年齡層分佈在18-35歲之間,不管是成立年資或是會員組成,都是屬於設計界較為年輕的世代。設計師協會透過平台的建構,對內讓年輕設計師學習成長,所以光是2006年就與誠品書店、生產力中心、文筆集團等單位合作四十多場的設計講座,並舉辦國際workshop、競賽、展覽等活動,對外積極參與國際活動,或是引進國際展覽與會議,提升台灣設計師的國際能見度,也就是希望台灣的設計新銳與其作品可以在對的地方被看見。

(二)現階段台灣面臨整體經濟衰退,設計教育、設計協會、設計師應如何應對? 針對現階段台灣產業的發展與設計現狀觀點,簡述如下:設計教育:除基礎課程外,鼓勵學生冒險、體驗、挑戰,並展現國際接軌的企圖。設計協會:·讓土生土長的台灣設計師,建立國際觀·過去單打獨鬥,透過組織串連來自全球的設計人脈資源及上下游整合資源·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設計資訊·在最對的狀況下讓設計施與作品被世界看到,讓設計師們知道未來進階管道在哪裡·媒介製造商資源可以幫設計師量產創意·成為能凝聚台灣設計力量與國際接軌的設計師交流平台設計師:不斷精進學習成長,並積極參與國際競賽、展覽、出版(商品)、或與知名品牌合作,讓自己可以有價值的被看見,建立自我品牌。

(三)對於平面設計師薪資偏低,有何改進良方? 先有好價值,才有好價格。設計師自我定位非常重要,沒有深刻的認知,並團結一致,自然造成市場價格混亂。設計師可以一年接幾千個案子,也可以一年接幾個有價值的案子,質與量自有市場機制來判定價格標準,雖說目前台灣對於設計行情還是漫無標準,但更多自覺的設計師所展現的能量,才是提升價格的基礎。也就說任何輔助機制的建立前提,先確認設計師的定位,媒介適合的資源,提升設計與設計師的價值,把核心問題解決,而非僅是透過短效的計畫提升價格。

(四)學校教育與社會就業有無落差?有何改進的建議? 雖說有很多人對於學校教育無法提供業界直接使用的人力而多所詬病,我覺得反而提供一個不同的思惟,除非我們今天清楚的定位學校就是職訓單位,否則企業自己本身就應該提供就業銜接的機制。只是過去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中,大多企業不願意提供足夠的資源來進行自己需要人員的教育訓練,而產生業界覺得學校出來學生沒辦法直接用,但這樣的聲音過多,我反而覺得憂心。我對學校教育的概念還是提供學生一個成長過程中,鍛鍊學識,體驗生活的一個環境,大學生應該談戀愛、搞社團,當然多念些書,還要多冒些險,在沒有太大的社會壓力下,去感受青春的特權與單純的世界。我覺得除了一昧要求學校要生產可直接使用的人力資源,產業也需要深思自己的社會角色與責任。

(五)提昇台灣平面設計水準的最有效辦法? 我覺得相對來說,台灣的設計水平不差,甚至比香港與新加坡等華人世界還優秀。我知道我這樣說很多人會很訝異,自信的不足,感覺上香港與新加坡似乎比台灣好才對?我只能這樣說,台灣的年輕新銳收到多元文化衝擊,隨著工具的簡化,大家透過不同形式展現創作力,但是卻一直缺乏被看見的平台,我辦過多次設計競賽,從中都可以發覺到優異的作品,可是跟其他區域的設計師來說,台灣的設計師比較不懂得自我經營,也不懂的利用國際的平台讓自己被看見,國際的設計年鑑也鮮少見到台灣設計師的作品。其實把目前的資源好好整合應用,努力的把有創造力的設計新銳推向國際,後續的學習者也可已有聚焦的目標方向,也能建立信心。

(六)如何更有效經營台灣的平面設計協會? 設計相關的協會在行政組織上都還不完整,沒有完整的儲備基金,沒有固定的行政人員,經常因為主事者的關係,大好大壞。所以我認為非營利組織還是須要建構自主財力,活動也必須是有策略的綿密運作,建立協會品牌,有價值的組織所辦理的活動,才會讓參與者也感受的價值而與有榮焉。

(七)政府應如何增加對於平面設計協會長期或專案補助? 我經常參與公務部門的相關會議,大家都在談類似問題,其實我的想法剛好相反,我只是想問政府對於設計產業的未來想像是什麼?如何讓台灣設計師走出國際,建立台灣設計的價值?只談補助就好像我們曾經有過汽車與電影產業的大量補助,這些產業如今何在?沒有完整的定位,沒有正確策略,只談計畫的執行與補助,對產業沒有幫助。就本身經營協會組織來說,確實財政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我相信其他組織亦然,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資源給我們可以運作更好的活動出來,但我想前提還是能夠先建構願景,擬定總體發展策略,協會組織可以一同資源共享,提出計畫,在大戰略與共同目標下,建立設計界的生產鏈,形成真正產業結構,才能生生不息。

(八)電腦數位設計對於平面設計的衝擊及應對方法?我受教育的年代其實還是手作的年代,電腦短期內席捲的產業,也改變了作業模式,但不變得還是創作的觀點與想法,一個大量閱讀、豐富生活體驗、充滿冒險精神的設計師,還是比電腦技術純熟的人來的有價值。我對電腦的時代來臨反而樂觀,那更多了豐富的可能性與挑戰性,雖說很多人會受到工具的約制,但依然會有人可有效的操控工具,而多了新的媒體與材料可以使用,而傳統的材料也一直都在,就看我們如何去應用。彎彎的插畫、九把刀的小說因為電腦與網路而爆紅,但不是用電腦的人或是網路很熟的人就可以成為他們,重點還是他們做出讓人欣賞與感動的內容。

from http://yinlih.com/